宝教院附中“全国劳模实训室”一周年结硕果,学生们经历技能“蜕变”

发布时间:2024-12-11 21:54  浏览量:6

宝教院附中“全国劳模实训室”启程一周年,这里不仅成了学生们技术学习的沃土,更是劳模精神生动传承的课堂。

如何帮助聋哑盲人与外界沟通?近日,一款专为这一特殊群体设计的“沟通内衣”在宝山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“问世”。该作品由“匠心筑梦”全国劳模实训室负责人孔利明带领近十名学生共同研发,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。

点击观看视频

作为全区首个劳模实训室,距今恰好启程一周年,这里不仅成了学生们技术学习的沃土,更是劳模精神生动传承的课堂,激发着孩子们的创新潜力与社会责任感。

从调研到发明——“沟通内衣”的诞生

“发明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人,通过创新解决更多实际生活中的困难。”这是“宝钢功勋人物”、累计获得541项国家职务发明专利的孔利明常与学生们分享的一句话。

而“沟通内衣”的诞生,源于一次师生调研养老院后的行动。当时,孔利明和学生们看到许多聋哑盲老人因为无法表达需求,日常生活充满了无助。“护工想帮忙,却不清楚老人需要什么;老人想求助,却无法传递信息。”实训室成员王浩宇告诉记者,“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?”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各种创意方案。在孔利明的指导下,他们最终确定了“沟通内衣”的设计思路:通过内置振动器和光信号,让老人和护工能双向通过简单的震动或按键来表达与响应。

学生们分工合作,有的设计电路,有的组装振动器,有的负责缝制衣服。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电路设计不合理、焊接不牢固、材料选择不合适……但通过团队的齐心协力,他们逐一克服了这些难题。

“发明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有耐心。”在孔利明的鼓励下,大家不断改进方案,最终成功制作出了第一件功能完整的初代“沟通内衣”。当振动器和光信号装置顺利运作时,“那一刻,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。”王浩宇说道。

而“沟通内衣”的诞生,源于一次师生调研养老院后的行动。当时,孔利明和学生们看到许多聋哑盲老人因为无法表达需求,日常生活充满了无助。“护工想帮忙,却不清楚老人需要什么;老人想求助,却无法传递信息。”实训室成员王浩宇告诉记者,“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?”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各种创意方案。在孔利明的指导下,他们最终确定了“沟通内衣”的设计思路:通过内置振动器和光信号,让老人和护工能双向通过简单的震动或按键来表达与响应。

学生们分工合作,有的设计电路,有的组装振动器,有的负责缝制衣服。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电路设计不合理,焊接不牢固,材料选择不合适……但通过团队的齐心协力,他们逐一克服了这些难题。

“发明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有耐心。”在孔利明的鼓励下,大家不断改进方案,最终成功制作出了第一件功能完整的初代“沟通内衣”。当振动器和光信号装置顺利运作时,“那一刻,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。”王浩宇说道。

从陌生到熟手——学生们的技能蜕变

用电烙铁改造调压器、用缝纫机制作家用提包、用激光机打标签.......很难想象,如今的这群工具“熟手”们,当一年前来到实训室时,面对眼前的电烙铁、砂轮机等时,脸上写满困惑。“最开始,我们对这些工具完全陌生,电焊、电钻什么的,以前都没接触过。”王浩宇笑着回忆道。

“只要有兴趣,什么都不怕!”为了让学生们从零开始掌握技术,孔利明精心设计了一整年的“未来科创家”成长园课程,坚持每周六授课一整天,风雨无阻。课程内容既有工具操作的基础训练,也有结合初中物理知识的动手实验。随着课程的深入,学生们开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,进行创新设计。“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,更是孩子们在实践中培养创造力和工程思维的过程。”孔利明说道。

会做也要善说。在实训室里,学生们还需学会如何表达和分享自己的创意。每完成一个作品,孔利明都会让大家轮流上台讲解设计思路、制作过程和改进方向。他说:“发明不仅是做出来,还要能讲清楚,让别人能很快理解。”通过总结、分享和互相指导,孩子们逐渐从单一技能的学习者,成长为兼具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型科创人才。

“认真、执着、创新,突破自我,服务他人。”亲身和劳模在一起,学生们耳濡目染,自然而然地践行着劳模精神。如今,他们的“创造性劳动”正不断深入与拓展。眼下,团队正致力于研究如何用防水材料改进“沟通内衣”,使其更适合日常穿戴,并探索如何让振动器更加轻便高效。此外,他们还计划开发“老人跌倒报警装置”,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。同时,大家也不忘参与守护校园行动,化身“小修匠”,修复操场跑道的破损、美术教室椅子塌陷、篮球架网损坏等问题,用行动诠释“劳动让生活更美好”的真谛。

来源:上海宝山官方微信

外部推荐